老师 您辛苦啦
刘云:
三十五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奉献
在海风轻拂的弶港镇,新曹小学老师刘云在三十五年的光阴里,一路耕耘,一路收获,在三尺讲台奉献了自己,也成就了自己。她的故事,如同海边的灯塔,为更多年轻教育工作者照亮了坚守岗位、献身教育事业的道路。
自1989年从盐城师范学校毕业,刘云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毅然选择来到新曹,并承诺将一生奉献给海边的孩子们。三十五年来,她不仅坚守了这一承诺,更以实际行动为新曹教育的发展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有好几次调令都下来了,但我还是选择留在了新曹,因为我放不下这里的孩子们。”刘云动情地说。
面对农村孩子们的教育、心理健康和安全等问题,刘云以师爱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天。她的悉心照料和无私帮助,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更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和集体荣誉感。她深信,“学校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农村孩子更需要呵护,更渴望得到关爱。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生活的美好。”
刘云的教育生涯,是一段充满荣誉和奉献的历程。她先后获得盐城市“优秀工作者”“师德先进个人”“文明职工”,东台市“优秀班主任”“献爱心先进个人”“艺术教育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杰出劳动者”等光荣称号,并荣获“五一”劳动奖章。这些荣誉背后,是她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同事周云芳在谈及刘云时,眼中充满了敬意:“刘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教育者的深刻内涵,给我们年轻老师作出了最好的榜样。”
刘云老师坚信,教育者必须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她自费订阅教学杂志,虚心向同事请教,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教学能力。她的数学课堂以“活”“新”“精”“趣”著称,深受学生们喜爱,如同艺术大师的画笔,赋予了知识以色彩和生命。“刘老师平时上课喜欢用游戏的方法教会我们知识,我们学得很快乐,吸收得也很快,大家都很喜欢刘老师。”这是学生徐姜静的心里话。
三十五年的坚守和奉献,诠释了教育的真正意义。刘云老师的事迹,将激励更多教育工作者,为培养下一代贡献力量。(韦一 丁圣 王智聪 文/图)
许俊峰: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他是学生眼中的知心朋友,遇到问题第一时间会想到他;他是同事眼中的敬业先锋,只要他负责的事一定高质量完成;他是妻子眼中的完美伴侣,结婚20多年从未吵过架;他是女儿心中的伟岸父亲,风雨无阻接送她上放学;他更是陌生患者生的希望,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他就是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城东分校教师许俊峰。
初见许俊峰,他正在办公室备课,教材上、备课笔记上满是漂亮的钢笔字,记载着他的教学心得,虽只是坐在那儿,却自有一股儒雅之气。
“要有远大理想,并且要能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生活中的许俊峰沉默寡言,但一到自己热爱的课堂上,却又神采飞扬,好似换了个人。从教20多年来,许俊峰一直任教初三道德与法治学科,与一届又一届初三学子并肩作战,虽然接连带毕业班很累也很有压力,但只要学生能考上理想的高中,许俊峰觉得一切都值得。“我们不光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成人成才。”对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许俊峰常在课堂上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们交心,在润物无声中悄然荡起学生思维的涟漪,点亮学生茫茫的心宇。他把每位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尤其对学困生、留守学生等特殊学生,更是从生活上、心理上给予关心和帮助。“许老师非常热心,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学生乐史瑞说,他们遇到烦恼,许老师都会耐心疏导。在许俊峰看来,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用心去观察,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并不难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许俊峰在业务上勤于钻研,工作上勇于创新,有着一套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和班级管理方法。他所带的班级多次被评为东台市中小学先进集体,本人被评为盐城市优秀班主任、东台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安全管理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先后获得东台市优质课竞赛和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盐城市优质课竞赛二等奖。
“许老师和我同事有20年了,和大家相处都很融洽,工作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是一位难得的优秀教师,也是我们身边的榜样。”同事葛长林对他交口称赞。爱人罗敏也夸赞他是一位好儿子、好丈夫、好爸爸。夫妻俩任教于同一所学校,办公桌也是前后桌,都是带初三毕业班,一个教道德与法治,一个教历史,两人在工作上互促互进,生活中互敬互爱,结婚21年从未红过脸。“在我眼中,他是一个非常完美的人,只要他有空,孩子上放学都是他接送,老人生病,他也是忙前忙后悉心照顾。”罗敏说,许俊峰热爱生活,身上永远都是正能量,很庆幸能够遇见他。
此外,许俊峰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2008年他志愿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今年4月,许俊峰在南京明基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顺利捐献29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一位素不相识的患者带去生的希望,成为盐城市第113例、东台市教育系统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今年6月20日,市红十字会组织我到盐城参加体检,各项指标都很正常,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没有多大影响。”许俊峰说道。
多重身份,样样模范。“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好,做人做事都要换位思考、用心换心。”许俊峰说,这就是他的“秘方”。“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许俊峰一直在践行。(胡春静 王慧 文/图)
吴海兰:
他们只是比别人慢一点
一张娃娃脸,一条干净利落的马尾辫,娇小的身躯站在黑板前,用力写下“认识半圆形”几个字。这是一名普通教师最日常的工作状态。但望向讲台下仍旧一脸茫然的学生们,她只能在心里默默叹了口气。她已经不记得,这个知识点自己重复过多少遍了。“来,让我们一起来变魔法!让半圆形变大!”她调整心情,微笑着举起半圆卡纸,走到学生面前逐个教学,开始新一轮的重复。
她是吴海兰,市特殊教育学校一名普通的“90后”教师。
2017年刚从盐城回到家乡任教时,作为新手的她曾一度感到不适和沮丧。东台特校以教授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为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相对较弱,即使一个简单的知识点,有时也需要无数次重复。“这些孩子们并非做不到,他们只是比别人慢一点。”吴海兰直到今天都还记得这句校领导和同事们鼓励的话,但其实,默默给予她鼓励的,还有她教授的这群特殊学生们。那段时间,班里一位女学生总会在吴海兰焦虑时轻声安慰:“老师,没事的。”简单的话语仿佛带有某种神奇的力量,抚平她的急切和焦躁。既然一次不行,那就十次;十次不行,那就一百次。吴海兰拿出了“死磕到底”的劲儿,“他们只是比别人慢一点,我只是比别人多重复一点,没什么好沮丧的。”转变心态的吴海兰在教学中渐入佳境,孩子们身上越来越多的闪光点也常在不经意间治愈她、改变她。
“通过自己的努力,教好、改变一个学生,对我们特教老师来说,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吴海兰说,她的学生小姜刚入校时经常打人、吐口水。面对这名有不良习惯的学生,吴海兰与家长共同制订计划,通过家校共育方式,逐步改变孩子行为。如今,小姜会礼貌地向他人问好,分享自己的零食,还会做简单的家务。吴海兰很骄傲,甚至有时会到处跟别的老师“炫耀”,分享这份“小窃喜”。
然而,13年的特教生涯对吴海兰而言,并不全是开心的回忆。为了让学生们掌握学科知识和生活技能,吴海兰和同事们定期为不具备上学能力的特殊儿童提供送教上门服务,力争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学生小威就是其中之一。
小威家住农村,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每次送教时,老师们都会带一些生活用品接济他。正当他的状况逐渐好转,与老师们慢慢建立起师生情谊时,小威却因一次意外失足落水去世。接到电话后的吴海兰伤心不已,回想起和小威相处的点滴,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后来,小威爷爷发来信息,感谢学校和送教的老师们,在孩子短暂的人生里带给他幸福和快乐。但小威的身影却在吴海兰的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
吴海兰的故事是我市特殊教育学校众多优秀教师的缩影。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特殊教育事业的伟大与崇高。正如校长杨兵所说,特殊教育是“良心教育”,要把这些孩子教好,帮助他们用所学技能融入社会,实现自己的价值,收获自信和幸福。
随着特殊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今年,学校增设了职高部。吴海兰又肩负起了新的使命——担任职高一班的班主任。眼下,她正积极筹备课程、联系实践基地,努力为孩子们提供与市场需求接轨的职业技能培训。刚刚过去的暑假,她还前往洗车店学习洗车技能。用她的话说,只有自己先学好学精,才能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技能。(严安然 杨澄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