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海里”丰收图-东台报业网

“海里”丰收图

来源:东台日报     点击数:337     日期:2025-11-06 08:22:04
弶港,常被东台其他地域的人唤作“海里”。时值金秋,果实丰盈,从碧波万顷的海洋牧场,到游人如织的美丽乡村,再到稻浪翻滚的广袤田野,咸涩海风与甜糯稻香交织,“海里”的秋收图景饶有风味、别有韵致。耕海牧渔“粮”满仓滩涂为田,渔具作犁。巴斗的秋日被黄海浸润得格外丰腴,空气中弥漫着

弶港,常被东台其他地域的人唤作“海里”。时值金秋,果实丰盈,从碧波万顷的海洋牧场,到游人如织的美丽乡村,再到稻浪翻滚的广袤田野,咸涩海风与甜糯稻香交织,“海里”的秋收图景饶有风味、别有韵致。

耕海牧渔“粮”满仓

滩涂为田,渔具作犁。巴斗的秋日被黄海浸润得格外丰腴,空气中弥漫着海潮的鲜甜。梭子蟹挥舞大螯横行滩涂,文蛤在沙间吐纳潮音,泥螺于浊浪中缀玉铺银。赶海人踩着潮汐的韵脚,在晨曦微露时走向滩涂,手腕轻旋间,淤泥翻涌处,一只只青蛤跃入网兜。

“这只是闲暇时的活计。”渔民孟亚萍踩着没过脚踝的淤泥笑道。滩涂上渔获“一茬接一茬”:不久前采收泥螺的“农忙”时节,整个滩涂“责任田”上百名渔民同时作业,手脚麻利的日采10桶,重达近千斤,每桶泥螺能卖3800元。虽然辛苦,但收获的喜悦冲淡了疲惫。

更令人称奇的是蟹塘边的生态“常景”:成群的麋鹿在堤岸悠闲踱步,白鹭在塘中翩跹起舞。养殖户们推行“一塘两用”的生态混养模式,青蟹与白虾和谐共生,一年到头,塘里都有产出。生态打底,今年青蟹的产量高、销路广,收益又创新高。

这个仅194户的小渔村,集体积累超1400万元,村民个个都是股民,每年坐享上万元分红,昔日的“笆斗”早已盛满海洋的慷慨馈赠。

风景“卖”出好收成

白墙叠黛瓦,花径隐炊烟,八里的“风景”很热销,民俗的“秋收”“沉甸甸”。全村用乡愁酿制诗意栖居,耄耋老者在小游园里慢数光阴,他乡异客在共享菜园采摘秋色,青菜萝卜长势正好,田园风光醉人心脾。虽无胜景奇观,却让游客流连忘返。

“以前愁没人来,现在愁住不下。”全国文明村的牌匾下,村党总支书记黄云林道出甜蜜的烦恼。接连四个月民宿天天爆满,22栋精品民宿日接待能力达170人,今年前十个月累计接待旅游、旅居游客8.8万人次,带动村集体增收40万元,村民增收超500万元。

旅游火爆的背后,是全村上下男女老少争当“服务员”“解说员”“接待员”的角色转换,当中有村干部们凌晨四点半煮粥炒菜的身影,有24小时开机的承诺,有抢着刷马桶的担当。“乐为顾客端洗脚水”成为八里最动人的服务理念。如今,沿着发展林海村居的文旅路线图,八里正在打造大粮仓市场,既让游客带走东台味道,更让村民的增收路越走越宽。

盐碱地里稻花香

金穗垂首处,铁牛踏浪行。姜墩村的千亩稻田翻涌着金色波浪,联合收割机在田垄间欢快驰骋。这片曾经的盐碱荒滩、改良后种植大豆、玉米等旱作物为主的贫瘠土地,在去年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焕发新生,今年水稻亩产达700公斤,实现了从“望天收”到“稳产高产”的蜕变。

更让大家欣喜的是随之带来的种田方式的变化,水稻灌溉装上智慧“大脑”,村干部只需登录远程智能渠道控制系统,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就能完成特定田块的放水工作。今年姜蹲村共种植1000亩水稻,其中村合作社种植的600亩能为本季集体增收净利润20万元。

和姜蹲村一样,中来村、新海村、新曹村等村落均实现了水稻种植自由。以科技智慧为笔,以乡村振兴为题,在这片曾经白花花一片的盐碱滩涂上,绘就了金色灿烂的丰收图景。如今全镇水稻种植面积已达12000亩,为村民增收致富带来新助力。

巴斗的渔火映照着海洋牧场的丰收,八里的炊烟萦绕着乡村旅游的兴旺,姜墩的稻浪翻滚着现代农业的希望。弶港这片热土正用最本真的丰收味道,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