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集体林改激活乡村绿色共富密码-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新闻 > 正文

集体林改激活乡村绿色共富密码

来源:东台日报     点击数:438     日期:2025-11-22 08:01:47
曾经“沉睡”的89.5万亩林地,如今正在焕发新生。我市通过一场深刻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仅让20.87万亩集体林地有了精准坐标,更让林业总产值和林农人的人均年收入从图纸走向现实,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国农


曾经“沉睡”的89.5万亩林地,如今正在焕发新生。我市通过一场深刻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仅让20.87万亩集体林地有了精准坐标,更让林业总产值和林农人的人均年收入从图纸走向现实,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国农村的又一场深刻革命。作为江苏省林业重点县(市),我市通过深化集体林改,有效破解了平原地区林业发展瓶颈,激活了乡村发展的绿色动能。

我市拥有26.18%的林木覆盖率,集体林地面积达20.87万亩。然而,长期以来“有树无证、有证无林、证图不符”等问题,让这些珍贵的“绿色家底”成了看得见拿不到的“沉睡资产”。

“过去林权归属不清、边界模糊,村民守着‘绿色银行’却无法‘取款’,制约了林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东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改革从技术破题开始。东台运用卫星定位、遥感测绘等现代技术,对林地进行精准勘测,创新建立“权属核查—图属关联—数据入库—审核登簿”四步工作法,彻底解决了“有属性无图形”“跨村林权重叠”等历史遗留问题。

如今,东台的每一块林地都有了精准坐标。林权纠纷发生率因此下降95%,实现了从“糊涂账”到“明白账”的历史性转变。

在技术破题的同时,我市大刀阔斧推进制度创新。通过将原有的12类林权细类整合为5类法定登记类型,增设“林权边界坐标精度”等10项必填字段,推行“容缺受理”机制,将林权登记时限从30个工作日压缩至15个,效率提升50%。“现在扫描林权证上的二维码,林地位置、权属信息、限制状态一目了然,彻底告别了‘证图两张皮’的时代。”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工作人员表示。

这一改革直接打通了资源变资产的通道。东台市苗木商会与省农担公司开通绿色通道,已发放贷款1.3亿元,惠及林农135户。绿色金融的活水,正源源不断地流向田间地头。

改革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生态改善和富民增收上。

在弶港镇,苗木种植户周桂平利用44.44亩林权证,成功从农业银行贷款30万元,用于购买林地管护物资及发展林下金蝉养殖。

在新曹农场,3年前的低效杨树林,经过科学的树种调整,变成了亩产超6000元的薄壳山核桃高效经济林。通过流转整合分散林地,沿东台河打造“十里花海”,发展林旅融合产业,年收入达140万元。

更令人振奋的是,我市与南京林业大学、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合作,开展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探索碳汇交易路径,成功完成全省首笔蓝碳交易——6600吨,交易额150万元。

数据显示,目前全市林下经济面积达17万亩,林业产值突破51.56亿元,林农人均年收入提升超30%,达到4.7万元。

从“有树无证”的困局到“一树一证”的突破,再到“一证贷款”的赋能,我市用技术破题、制度创新双轮驱动,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落地生效,成功唤醒了长期“沉睡”的绿色资产,让林地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银行”,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平原林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东台方案”。叶海慧 潘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