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海春轩-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 东台报业网 > 海春轩

  • 季方成范公堤的夯歌沉入时光长河,东台这座宜居、宜业、宜游的苏中小城,宛如一颗被精心打磨的明珠,镶嵌在黄海之滨。“金东台”如盐晶凝结着千年智慧,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熠熠生辉。北宋年间,晏殊、吕夷简、范仲淹三位名臣先后在此担任盐官,史称“西溪三相”。范仲淹在西溪创办书院时亲手[全文]

    2025-09-08 14:38:14
  • 绚烂 孔祥秋 摄[全文]

    2025-09-08 14:37:59
  • 朱霆 周创当绚丽的油彩在宣纸上自由游走,一场融合前卫理念与抽象哲思的艺术仪式便悄然拉开了帷幕。在梁垛镇沈倪村沈加根现代艺术工作室,沈加根这位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走出的热衷于现代彩墨画创作的画家,坚持以直觉与勤奋为“舟楫”,在美术创作长河中不断探寻着美学亦真亦幻的终极“秘境”[全文]

    2025-09-08 14:37:46
  • 朱铭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乡下一到夜晚,便是漆黑一片。父亲除了周末和节假日回家陪我们,长年累月先后在几个公社主持文化站工作。我们随母亲生活,每当夜幕降临,靠的是一盏昏黄的煤油灯照明。土灶、小饭桌、家神柜、大方桌,堂屋靠西侧是南北两张床、土墙隔出的房里是东西两张床——全家[全文]

    2025-09-08 14:37:33
  • 黄延滔稻田翻涌金色涟漪农人躬身收获大地馈赠云朵低垂酝酿秋的私语暮色浸染草尖露珠凝成诗句荷塘向深漫溯枫叶绯红河柳垂拂抖落丝丝清凉云层间欲坠的雨滴披着月光秋词里凉意落成芦苇白月光铺展素笺笔尖蘸满桂香风起时秋歌染就枫色香[全文]

    2025-09-08 14:37:17
  • 流传甚广的董永传说、充满祥瑞之气的舞龙耍狮、顺口幽默的上梁说鸽子、走街串巷的渔鼓道情、节奏整齐的钉船排斧、热闹非凡的庙会香期,还有那汤白汁浓的鱼汤面、稠绵甘畅的糯米陈皮酒、老卤炖制的猪头烧腊、清凉爽滑的变蛋……这些土风土味的文化大餐,也是我魂牵梦萦的乡愁。这些带着浓郁家乡[全文]

    2025-08-27 08:52:41
  • 缫丝井 张罗宝 摄在西溪古镇,青石板路的纹路里镌刻着岁月的印记。那年,我循着先贤遗风走进三相阁,亭台错落间,千年前的故事漫涌而来——吕夷简、晏殊、范仲淹三位北宋名相,曾在此任职,以才略、品德与操守泽被一方,被百姓尊为“西溪三相”。吕夷简是最早到任的。二十七岁那年,他出任盐税[全文]

    2025-08-27 08:52:18
  • 舍子头 孙家录 摄摹云阁,临水而立,宛若仙境琼楼。它巍然屹立于西溪文化园南北与东西轴线的交点,不仅是董永七仙女文化园的地标,更是一座象征中华孝道文化的丰碑。相传在西溪西北角的“董家舍”,是汉代董永的出生地。南宋《方舆胜览》记载:“海陵西溪镇,汉孝子董永故居。”清嘉庆《东台县[全文]

    2025-08-27 08:51:58
  • 古邑东台,董村处、孝风昭著。追往昔、椿庭忽逝,困于穷窭。万贯债台无计奈,卖身葬父心凄楚。感天娥、垂泪别瑶台,红尘赴。仙凡遇,情难阻。槐树证,良缘铸。自河口初逢,芳心深付。织锦缫丝偿债负,男耕女织同甘苦。恨天条、棒打两分离,情难负。(贲有红)[全文]

    2025-08-27 08:51:41
  • 1941年4月,唐洋二总村15岁的周竹林,因父母早逝,家徒四壁,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毅然选择到当时村里的二总庙报名参加了新四军。刚入伍时,因年龄太小,他被分配到新四军一师师部,主要负责打扫卫生,以及为粟裕师长打饭端菜。粟裕亲切地叫他“周小鬼”。到了1942年,周竹林见自己还没被派到[全文]

    2025-08-25 08:54:44
  • ​张成林 摄[全文]

    2025-08-25 08:54:31
  • “父亲是儿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每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我眼前便会浮现父亲吴宗华那佝偻却坚毅的身影。正如歌中所唱,父亲既是托举我们向上的云梯,也是负重前行的耕牛。1940年,父亲生于动荡不安的年代。祖父是地主家的长工,五个孩子的家庭常常揭不开锅。作为家中老三,父亲是唯[全文]

    2025-08-25 08:54:14
  • 朋友圈及早预告了今年夏日的炎热。烈阳如熔金,倾泻于天地之间,人间似蒸笼,让人感觉无处可逃。恍惚间,祖父以茅草和竹竿搭就的凉亭便浮现眼前,它悄然立在老屋的庭院里,如一方浮于热浪中的孤岛。烈日炎炎,干草蒸腾出沉静的香气,与竹子的清冽气息交融弥漫。亭柱节节向上伸展,亭亭而立,撑[全文]

    2025-08-25 08:54:00
  • 老石板带着夜的凉,竹凳码成短城墙。青鱼骨在铁锅里蹦跶,砸出满屋白月光。葱花浮在滚汤里泳游,细面扑通通跳下锅。胡椒粉沉在碗底打盹,等笊篱捞起一片银河。一勺鲜浓融进岁月,儿时记忆还在舌尖转。东台的故事汤碗里酿,半勺白汤煮时光。(花雨宣)​[全文]

    2025-08-25 08:53:35
  • 袁则存在东台鲁家灶一带的黄土地上,20世纪40年代的石磨声穿透烽火,将一段军民鱼水的传奇碾进历史的年轮。这座不起眼的磨坊,用最质朴的转动,参与了中华民族最壮阔的救亡图存。1943年盛夏,新四军在三仓区四仓河畔的鲁家灶创办了苏中四分区联合中学(简称“四联中”),这所被誉为“苏中小[全文]

    2025-08-11 08:52:57
  • 香远益清 孔祥秋 摄[全文]

    2025-08-11 08:52:38
  • 周银凤记忆有味道么?有的,酸涩,香甜,苦辣,什么味道都有。我独独忘不了清贫岁月里饼的味道。有种饼是这样做的。先用旺火将大铁锅烘干,上油,烧热,把和好的面糊铺上去,再以文火慢烤,再撒油,饼成形后,铲子要及时铲动,使饼不粘锅,不至糊了底。差不多快熟的时候,按各自的口味,撒点[全文]

    2025-08-11 08:52:03
  • 杨小鱼当晨光漫过青石板,揭开锅盖的瞬间乳白色的星河在瓷碗里翻涌奔腾鲫鱼的魂灵熬煮成飘散的云絮每一缕热气,都氤氲着从乾隆年间走来的鲜美擀面杖碾过岁月,将日子擀成银丝葱姜化作碎玉,撒落在波光潋滟之间筷子挑起银河,舌尖漫过晏溪河的春潮咸鲜在味蕾上跳起古老的舞蹈老灶台上,柴火舔舐[全文]

    2025-08-11 08:51:34
  • 徐其白近日,老天的热情似乎有些过头,太阳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画家,将滚滚热浪作为画笔,肆意地在广袤大地上挥洒。我乘坐公交车穿过城市的喧嚣,去拜访一位阔别多年的高中老同学。盛夏的乡村夜晚,沉浸在一片宁静之中,只有远处的点点灯光,间或几声虫鸣。约莫凌晨时分,一阵清脆的鸡鸣声倏[全文]

    2025-08-11 08:50:30
  • 离开老家的时间久了,禁不住地想念家乡。站在密苏里河的大桥上,望着河水奔涌南去,心却往东飞越了半球,回到了梓辛河畔。梓辛河,据说开凿于明代永乐年间。西起兴化东门泊,东至东台西海道口,全长约52.9千米(清乾隆年间疏浚后记载为40.2千米)。我的祖屋,便坐落于下游的三角圩内。数百年来[全文]

    2025-08-04 09:47:38
66 条记录 3/4 页